您的位置 首页 商业

访谈:设计师董维华 | 探寻建筑空间的中西文化的融合

采访对象:董维华 采访地点: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董维华的办公室 采访记者:刘岩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英国牛津中国茶文化中心的设计师董维华。作为一位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领域具有深厚造诣…

采访对象:董维华

采访地点: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董维华的办公室

采访记者:刘岩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英国牛津中国茶文化中心的设计师董维华。作为一位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董维华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建筑空间作品。

记者:董维华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最近在英国牛津打造的中国茶文化中心项目备受关注,您能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情况吗?

董维华: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这个项目。这是建于 1890 年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英伦风格建筑,最早是牛津大学的三一学院教学楼,位于英国牛津 92Banbury Road, 我们建造“中国茶文化中心”,试图通过一碗茶汤来承载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也为改造的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建筑不大,面积仅有500多平米,一层主要是博物馆展厅及品茗空间,二层是代表东方的茶文化公司与代表西方的科技公司的高管办公地,三层为接待休息的场所。我们从国内运来二十多个集装箱特色饰面建材,历经两年完工,准算是高标准完美落地。

记者: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的初衷和定位吗?

董维华:中国茶文化中心项目的初衷是希望搭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中国茶文化得以更好地对外展示,并为西方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希望能够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其实,在英式下午茶盛行的国渡,如何做好中国茶文化空间,让西方人热爱这个空间,其实有非常大的挑战。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们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考查了国内主要的茶文化基地,随着一片带有灵性的树叶,考查了台湾、日本、斯里兰卡、英国等地,学习调研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记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什么?或者说在您设计的这个项目上,有必要通过建筑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吗?

董维华:融合是必要的,入乡随俗,也是因地制宜嘛!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曾在人类历史上起导向作用,近百年来世界文化所宗却在欧洲。东方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讲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分析的思维模式,崇尚深度探索和个体差异。两者如同人的左右脑,其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文化差异的不同。

建筑也是一个生命体,如人的大脑思维一样。在现有西方文化基础上,积极推进东方文化,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正如南怀瑾先生曾预言:“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回过头来向西方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学习,那是死路一条;反过来,现代科学技术,如果不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也是死路一条”。介于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需要培养的必定是中西合璧、古今结合、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驾驭未来的社会。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道术承载,以道驭术的问题。建筑也一样,需要道术结合,文化承载技术,技术展现文化,这样背景下,就会诞生两种文化在空间中相遇,做到无形,就要融合。

记者:您提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那么在您的设计理念中,您是如何将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空间的呢?

董维华:在我的设计理念中,注重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机融合。要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作为指导,作为承载,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手法或者与西方的陈设元素作为融合,两者既是对话,又是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建筑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这么多年已经几次易主被破坏失去原有的光彩。改造项目首先要恢复原有建筑空间结构,这个建筑本身就是博物馆,就是展品。恢复原有的老壁炉、马赛克地砖、彩色雕花玻璃,当然不能是仅仅的恢复,还要符合现代然的使用习惯,如在提拉窗增加保温节能措施等。当然也要减掉不必要的室内装饰,让空间变得简约,中西方现代审美中,能够找到最大公约数就是简约,为了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适当增加些元素,这样,让西方人看起来有西方味,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元素有换发新生,这样愿意接近或者拥有。让中国人看起来很东方,表达很准确。我给他概括为 “洋为中用中为洋”。

记者:您提到中国茶文化中心项目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那么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中,您是如何体现中国 “茶”文化的呢?

董维华:在空间设计中,注重体现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其精髓思想是“和、静、简、礼”四个字,我尝试通过文人所追求的生活雅事以及所涉及到的元素装饰等,来营造一种具有东方韵味的空间氛围。同时,我也注重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空间中,当然英国茶文化思想精髓也有四个字“贵、雅、礼、和”,这里面中英茶文化共同的是“和”字,和谐空间环境、和谐彼此、和谐内心。所以,最终实现空间的温良恭俭让。

在我们的牛津中国茶文化中心,一定是一个以氛围感染人,用细节感动人的,能让人置身其中瞬间静下心来的、一片不同于教堂、寺庙之庄严的心灵静土。这种设计是基于“敬”、“静”、“净”的,这一切又是基于“美”的,这种美是一种和谐、自然、简约、精致的美,其精致却又融入了听觉、视觉、味觉、管理、人文等,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美的享受。为此,我们将紧锣密鼓却用足功夫,杜绝奢华却不惜成本。

1)所谓“敬”,是敬天爱人,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崇敬之情,无论何等高贵之人,一旦踏入茶室,他将不得不以平和、平等的心态面对众生;

2)所谓“静”,一定不仅仅是听觉系统感知的安静,更是一种给人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淡定;

3)所谓“净”,绝不仅仅是视觉系统感知的干净,更是一种给人灵魂深处的纯洁与干浄。

记者:是啊,您讲的确实应该如此,尤其在异国他乡传播文化,一定是中国精神的高贵。最后一个问题,您对未来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有何看法?

董维华:您讲的精神高贵,我很赞同。中国文化一定不是唐人街的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这是民俗层面,我们的过去讲文人士大夫,我们的贵族是士的精神贵族,英国的贵族是出海后的物质层面的贵族。您说的这个趋势,我认为中西文化融合一定是一个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交流的增加,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将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未来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将更加注重中西方文化融合。在我们业界已经有优秀的老师,如王澍、马岩松等都在探索山水城市,山水环境本身就是我们古人对于生活环境美好的向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的环境已经淹没了对自然的追求,再加上西方建筑教育对我们的影响,使其真正的中国建筑思想被冲击,以至于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科技在发展,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取长补短这是融合的意义。

记者:针对这种趋势,我们担忧前沿技术的过渡追求是否会对建筑文化承载的影响?

董维华:科技是为解决问题而发展,当下工业化诞生的装配式建筑,低碳倡导的绿色建筑,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人类追求的生态自然环境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不同文化,这是无法磨灭的,是流淌血液里的。我相信,中西文化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也将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为人们创造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空间作品。

在采访到最后,我们感受到了董维华对设计事业的热情和执着。他表示:“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始终追求创新和突破。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为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灵触动。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中西文化的融合,为建筑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

记者:期待能够有机会去英国体验观摩您打造的中国茶文化中心建筑。非常感谢董维华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并分享了对于建筑空间中中西文化融合的独到见解。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董维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独特设计理念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让我们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董维华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经典的建筑空间作品,为我们展示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探宇宙真谛

探宇宙真谛

封面888 888 揭开隐藏138亿年的宇宙绝密 还给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永远、无病、无灾、无难、 的科学的创造人生过程的...
探宇宙真谛

探宇宙真谛

封面888 888 揭开隐藏138亿年的宇宙绝密 还给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永远、无病、无灾、无难、 的科学的创造人生过程的...
探宇宙真谛

探宇宙真谛

封面888 888 揭开隐藏138亿年的宇宙绝密 还给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永远、无病、无灾、无难、 的科学的创造人生过程的...
探宇宙真谛

探宇宙真谛

封面888 888 揭开隐藏138亿年的宇宙绝密 还给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永远、无病、无灾、无难、 的科学的创造人生过程的...
探宇宙真谛

探宇宙真谛

封面888 888 揭开隐藏138亿年的宇宙绝密 还给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永远、无病、无灾、无难、 的科学的创造人生过程的...
返回顶部